当前位置:田博农业百科知识网 >> 园艺知识 >> 详情

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场监测系统构建


2025-08-10

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场监测系统的构建涉及多个技术层级的整合,需结合传感器网络、数据传输、云平台与智能分析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。以下是系统构建的核心要点及扩展内容:

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场监测系统构建

1. 传感层设计

- 部署多类型传感器(如温湿度、土壤pH值、光照强度、CO₂浓度传感器等)实时采集环境数据,需考虑传感器抗干扰能力与田间适应性。例如,土壤墒情传感器可采用频域反射技术(FDR)提高水分监测精度。

- 无人机或遥感设备可辅助大范围作物长势监测,结合多光谱成像技术识别病虫害早期征兆,生成NDVI(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)图谱。

2. 网络通信架构

- 低功耗广域网(LPWAN)技术(如LoRa、NB-IoT)适用于分散的农田场景,传输距离可达10公里以上,且功耗仅为传统4G的1/10。

- 边缘计算节点可部署在田间网关,预处理数据以减少云端负荷,例如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剔除异常值。

3. 云平台与数据存储

- 采用时序数据库(如InfluxDB)存储高频传感器数据,支持毫秒级写入与聚合查询。结合Hadoop分布式架构处理历史数据,构建作物生长模型。

- 需设计数据安全机制,如AES-256加密传输与区块链存证,防止农业数据篡改。

4. 智能分析与决策

- 机器学习模型(如LSTM时间序列预测)可分析环境参数与产量的非线性关系,实现灌溉、施肥的优化调度。

- 知识图谱技术能整合气象、市场行情等外部数据,为种植规划提供多维决策支持。例如关联厄尔尼诺现象与种植周期调整建议。

5. 可视化与人机交互

- 开发移动端APP与Web控制台,支持阈值告警推送(短信/微信)、设备远程操控(如自动卷帘机启停)。

- AR(增强现实)技术可用于田间巡检,通过头显设备叠加土壤数据实时标注。

6. 扩展应用场景

- 畜禽养殖场可集成RFID耳标与体重监测传感器,实现个体健康。

- 水培农场需增加溶氧量、EC值(电导率)监测模块,结合PID算法调控营养液配比。

7. 运维与标准化

- 建立设备故障自诊断系统,如通过振动传感器识别水泵轴承磨损。

- 参考《GB/T 37025-2018 物联网标识体系》规范设备编码,确保与其他农业物联网系统的互操作性。

智慧农场系统的效益不仅在于增产降本,更推动农业从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转型。未来可结合5G+AI实现毫秒级灾变响应,或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种植策略的经济性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