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田博农业百科知识网 >> 畜牧知识 >> 畜牧业 >> 详情

草原畜牧业的生态保护与开发


2025-07-01

草原畜牧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和生态系统组成部分,其生态保护与开发需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。以下是关键方向与措施:

草原畜牧业的生态保护与开发

一、生态保护优先

1. 草畜平衡管理

- 实施科学载畜量测算,推广季节性休牧和轮牧制度,建立草原生产力动态监测体系。青藏高原“三江源”地区通过草畜平衡政策,植被盖率提升12%以上。

- 应用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结合,建立草原生态预警机制。

2. 退化草原修复

- 采用免耕补播、微生物菌剂改良等生态工程措施,内蒙古鄂尔多斯已修复沙化草原2300万亩。

- 试点人工草地建设,减轻天然草原压力,苜蓿、羊草等优质牧草种植可提高生产力3-5倍。

3. 生物多样性保护

- 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网络,保护普氏原羚等珍稀物种栖息地。

- 控制外来物种入侵,如遏止紫茎泽兰在西南草原的扩散。

二、可持续开发路径

1. 产业提质增效

- 推广良种繁育体系,内蒙古绒山羊优质种畜覆盖率已达75%。

- 发展智慧牧业,应用北斗定位项圈、无人机巡牧等技术提高管理效率。

2. 循环经济模式

- 构建“牧草种植-畜禽养殖-有机肥还田”闭环系统,青海海南州试点项目使牧民收入增加30%。

- 开发畜产品精深加工,羊毛胶原蛋白提取等技术提升附加值。

3. 生态补偿机制

- 完善草原生态奖补政策,西藏那曲地区实施补偿后草原超载率下降18个百分点。

- 探索碳汇交易,典型草原固碳潜力为1.5-3吨/公顷/年。

三、制度保障体系

1. 完善《草原法》配套法规,建立草原资源资产产权制度。

2. 培养专业草原管护员队伍,新疆已建立2.3万人的基层管护网络。

3. 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,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培育的抗旱牧草品种已在北方推广600万亩。

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和不可逆性,需坚持保护为先、科学利用的原则。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,草原退化与荒漠化风险加剧,亟需建立跨国界生态合作机制,如中蒙边境草原防火联防联控体系。未来应加强草原碳汇潜力研究,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。

标签:畜牧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