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化水产养殖系统的应用与优化


2025-07-18

智能化水产养殖系统是融合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型养殖模式,通过精准调控环境参数、自动化管理和数据驱动决策,显著提升水产养殖的效率和质量。其核心应用与优化方向包括以下几方面:

1. 环境智能监控与调控

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参数(如溶解氧、pH值、温度、氨氮浓度等),结合边缘计算和云计算技术实现动态调节。例如,溶解氧过低时自动启动增氧机,pH异常时通过智能投药系统调整。优化方向包括多参数融合算法改进,以及低功耗传感设备的开发以延长监测周期。

2. 精准饲喂管理

基于鱼群行为分析(通过水下摄像头或声呐技术)和生长模型,动态调整投喂量和频次。机器学习可分析摄食活跃度与水质的关系,减少饲料浪费。未来可结合鱼类生理指标(如胃排空率)实现更精细化的营养调控。

3. 疾病预测与防控

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鱼体表异常(如溃疡、寄生虫),结合历史数据构建疾病预警模型。例如,通过水体微生物群落监测提前判断弧菌暴发风险。优化需强化多源数据整合(如气象数据、养殖密度)以提高预测准确性。

4. 能源与资源循环优化

引入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和循环水处理技术(如生物滤池+UV消毒),降低能耗。部分系统已试验热泵调控水温,较传统加热节能30%。进一步需优化设备协同控制策略,例如根据电价波谷调节水泵运行时段。

5. 机器人自动化应用

水下机器人(AUV)可用于网箱巡检、底质清理;无人机配合热成像可监测养殖区溶氧分布。技术难点在于复杂水体环境中的导航稳定性,需提升传感器抗腐蚀能力和SLAM算法适应性。

6. 区块链追溯系统

从苗种、饲料到成鱼销售全流程数据上链,增强质量可信度。例如,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养殖过程中的抗生素使用记录。需解决中小养殖户数据录入的便捷性问题。

行业挑战包括:

高精度传感器易受生物附着影响,需开发自清洁材料;

多源数据标准化不足,跨平台兼容性待提升;

深海网箱等场景的无线通信稳定性问题。

未来趋势将向“无人化渔场”发展,结合5G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远程虚拟管控,同时需加强养殖模型的本土化适配(如针对不同鱼种的阈值库建设)。智能化系统的推广还需政策支持,推动设备成本下降和农户技术培训。

标签:水产养殖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