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水产业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。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速,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,导致许多海洋生物面临灭绝的威胁,生态系统也受到严重破坏。为此,
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水质调控的关键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1. 溶氧管理
水稻田水深较浅,水体溶氧易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。需通过合理换水、增设增氧设备或种植水生植物(如浮萍)维持溶氧在5mg/L以上,避免鱼类缺氧。高温季节需特别关注凌晨溶氧低谷期。
2. 氨氮与亚盐控制
鱼类排泄物和残饵分解易产生氨氮和亚盐。可通过以下方式调控:
- 控制放养密度(如鲤鱼每亩不超过200尾);
- 定期换水(每周换水20%-30%);
- 使用微生物制剂(如枯草芽孢杆菌)分解有机物;
- 稻田环沟种植沉水植物(伊乐藻、轮叶黑藻)吸收氮素。
3.pH值稳定
水稻生长偏好弱酸性(pH6.0-7.0),而鱼类适宜pH7.0-8.5。建议:
- 定期监测pH,使用生石灰调节酸性水体(每亩5-10kg);
- 避免过量施用有机肥导致pH骤降。
4. 水温分层调控
浅水环境易受气温影响,可通过加深环沟水位(保持0.8-1.2m)、搭建遮阴网或在高温季节增加水体流动来缓冲温差。
5. 重金属与农药风险管理
- 禁用剧毒农药,优先选择生物农药(如苏云金杆菌);
- 施药前加深水位,药物尽量喷洒于水稻叶面;
- 种植水蕹菜等富集植物吸附重金属。
6. 底质改良
定期泼洒沸石粉(每亩20kg)或过氢钾复合盐氧化底泥,减少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产生。休耕期翻晒田底促进有机质矿化。
7. 生态位配置
构建"稻-鱼-螺-萍"复合系统:
- 田螺滤食有机碎屑;
- 浮萍吸收富营养化物质同时为鱼类提供饵料;
- 鲤鱼摄食害虫和杂草,形成物质循环。
8. 监测与预警体系
配备便携式水质检测仪,重点监测溶氧、氨氮、pH等指标,建立养殖日志记录投喂量、天气变化与水质的关联性。
9. 排灌系统设计
采用独立进排水渠,进水口设60目筛绢网防止敌害生物进入,排水口安装可调式叠梁闸板控制水位,暴雨前预降水位防逃鱼。
10. 微生物群落构建
定期泼洒EM菌(每亩500ml)或光合细菌,促进有益菌群优势,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,降低鱼病发生率。
稻渔系统水质管理需统筹种养周期,如水稻分蘖期保持浅水促分蘖,此时需加强增氧;晒田期前将鱼群集中至环沟并补水。通过种养协同,可实现水质指标动态平衡,最终达到"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"的生态效益。
标签:水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