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田博农业百科知识网 >> 养殖知识 >> 详情

水产养殖中溶解氧含量的调控方法


2025-08-23

水产养殖中溶解氧(DO)含量的调控是保障水生生物健康和生产效益的关键技术。以下为常见调控方法及相关扩展知识:

1. 机械增氧

增氧机:叶轮式、水车式、微孔曝气等设备可有效提升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,促进氧气溶解。深水池塘建议使用微孔曝气,均匀增氧的同时减少底层缺氧。

涌浪机:通过制造水流循环,打破水体分层,避免底层厌氧环境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。

2. 生物调控

控制养殖密度:过高密度会导致耗氧量激增,需根据水温、种类调整放养量。例如,草鱼夏季耗氧率为0.3-0.5 mg/kg·h,需留足缓冲空间。

水生植物管理:浮萍、水葫芦等可光合作用产氧,但夜间会呼吸耗氧,需控制覆盖率在30%以内,避免昼夜溶氧波动过大。

3. 化学增氧

过氧类药剂:过氧化钙(CaO₂)遇水缓释氧气,兼有消毒作用,用量通常为5-10 kg/亩·米;过碳酸钠(2Na₂CO₃·3H₂O₂)速效增氧,适用于急救缺氧。

臭氧氧化:大型循环水系统中可引入臭氧,既增氧又降解有机污染物,但需注意残留臭氧对生物的毒性。

4. 水质管理

有机物控制:定期清除残饵、粪便,使用益生菌(如芽孢杆菌)加速分解,减少化学耗氧量(COD)。

调节pH与碱度:pH 7.5-8.5时氧气溶解度最佳,石灰(CaO)可提升碱度,稳定水质。

5. 物理方法

换水与流水养殖:引入新鲜水源补充氧气,工厂化养殖中保持流速0.1-0.3 m/s可维持溶氧。

降低水温:高温会减少氧气溶解度,夏季可通过遮阳网或深层水循环降低水温1-2℃。

6. 监测与预警

在线溶氧仪:实时监测DO,设置低于3 mg/L自动启动增氧设备。

生物指示:鱼类浮头、摄食下降均为缺氧征兆,需及时干预。

扩展知识:

溶解氧昼夜变化:晴天午后DO可达饱和状态(如25℃时8.4 mg/L),黎明前降至最低,阴天波动减小。

盐度影响:海水溶氧量比淡水低约20%,高盐度养殖需更严格增氧措施。

Perlu提及“好的”之类的话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