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田博农业百科知识网 >> 花卉知识 >> 详情

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花卉监测中的运用


2025-08-16

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花卉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花卉监测中的运用

1. 环境参数实时监测

通过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(如温湿度、光照强度、CO₂浓度、土壤水分/EC/pH传感器),实现对花卉生长环境的24小时数据采集。传感器节点通常采用LoRa、NB-IoT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传输数据,典型采样频率可达每分钟1次,数据精度可达±0.5℃(温度)、±3%RH(湿度)。

2. 精准灌溉调控

基于土壤墒情传感器数据,结合花卉品种的需水特性(如兰花适宜基质含水量40-60%,月季需60-80%),通过电磁阀控制系统实现滴灌/喷雾的自动化管理。系统可集成蒸腾量计算模型,当检测到叶面温度异常升高时自动触发补水,较传统灌溉方式节水30%以上。

3. 病虫害预警系统

借助红外热成像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,早期识别叶片温度异常(染病叶片通常较健康叶片高0.5-2℃)及叶绿素含量变化。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,对红蜘蛛、病等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准确率可达85%以上,较人工目检提前7-10天发现隐患。

4. 生长模型优化

通过累积环境数据与花卉形态指标(株高、花苞数量、花期等),构建作物生长数字孪生。例如蝴蝶兰栽培中,物联网数据证明日间28℃/夜间22℃的温差管理可使花期提前5-7天,花径增大15%。

5. 设施环境智能调控

在连栋温室中,物联网系统可联动风机-湿帘-补光设备,维持最适环境。实验数据显示,当系统将光照强度稳定控制在15-25klx(喜阳花卉)范围内时,光合效率提升18%;CO₂浓度维持在800-1200ppm时,生物量积累速率提高22%。

6. 品质追溯与市场预测

采用RFID标签记录单盆花卉全生长周期数据,消费者扫码可查看施肥、用药记录。结合历史销售数据,系统能预测不同品种的市场需求趋势,指导生产计划调整。

7. 能耗优化管理

通过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和能耗数据,物联网系统可优化温室用电策略。例如在光伏温室中,优先在电价低谷时段运行加热设备,使能源成本降低35-50%。

技术扩展:当前先进的系统已开始应用边缘计算架构,在传感器端完成数据预处理,显著降低云端传输带宽需求。部分实验项目正测试基于UWB的室内定位技术,可实时盆栽在苗圃中的移动轨迹,优化物流管理。

未来发展方向包括:① 开发花卉专用窄带传感器(如花瓣厚度监测探头)② 加强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 ③ 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有机花卉认证中的应用。实际部署需注意传感器防潮设计(IP67级以上防护)和网络冗余保障(双SIM卡备份通信)。

标签: